http://www.lilyfruit.com.tw/data_8/book_01.htm
由來:
龍眼屬無患子料常綠喬木,原產中國南部福建,兩廣、四川...等地,台灣龍眼也是自中國大陸引進的,栽培歷史極久,是我國的名產,外國極少生產,在東南亞僅泰國較為著名,其英名「Longan」是由我國「龍眼」二字譯來的,龍眼和荔枝有相同的特殊生長地理,僅限栽培於亞熱帶北回歸線附近一帶,因此台灣中南部低海拔淺山地,最為適合栽培,產量最多,現為台灣夏季主要水果之一。
品種:
龍眼樹性強健,栽培成本低,病蟲害較少,噴藥次數1~2次即可,是屬於農藥殘毐之清潔水果。早期龍眼多為放任栽培,經過種子繁殖變異很大,種類極多,大多為果實小品質不一,泛稱為「鈕仔眼」:於20年前輕農委會補助輔導栽培出優良品種,以下為市場較受歡迎品種:
1.粉榖:為台灣栽培最多之品種,因甜度高達26度,產量豐碩,果實大而整齊,退甘遲,不易脫粒,果實黃褐色,果肉淡白微脆,果粉多餘其他品種,故名「粉榖」。
2.福眼:為以往之代表品種,果實黃褐色顆粒大,果肉微脆,但品質及產量均差於粉榖,目前已較少栽培。
3.紅榖:於台南縣南化鄉發現,又名「湖底」,果榖深褐色故名之:果大甜而豐產,頗受南部市場之歡迎。
4.青榖:成熟時果實淡黃褐微帶淡綠,又名青皮,果大而豐產,採收後果色較不易變,生長勢較紅榖薄弱,產量亦略遜,也較不普遍。
5.十月:為極晚熟品種,果實大,甜度可維持較久,於農曆10月仍可採收故名之,此時價格為盛產期高出數倍,頗為中北部地區果農所喜歡,惟其嫁接成活率較低,致影響此品種之惟廣
產期及產地:
台灣龍眼栽培風土適應性強、耐旱,分佈全省各地,而以台南、南投、高雄、台中、彰化及嘉義等縣數量最為集中,每年的四月開花,蜜腺分泌極多蜜汁,氣味芬芳,是養蜂最好的蜜源品質最好,也成了該產地的名產,到5~8月漫山遍野一望無際的龍眼林,結實纍纍。而目前產量最多的「粉榖」品種以台中、南投及高雄等地栽培較多。「紅榖」、「青榖」於台南一帶產量較多,而「十月」品種及以中北部最多。
採收:
龍眼發育成熟,雖因品種熟性不同而有早晚熟,但一般中熟品種,都需經開花後120天左右才可成熟,太早採收發育不全,糖分不足,過熟則甘味減少、俗稱「退甘」且果實易遭果蠅危害而脫落。
龍眼數株高大堅實,採取不易,亦有整技折下取果實,對樹體損傷極大,正確枝方法應剪取果穗部份之小枝,避免摘取葉片,如此可使採取後植株迅速發出新梢,以為次年之結果母枝。
功能:
龍眼用途相當廣,果實有豐富的養分,且有特殊風味,果肉鮮食黏膩膠質極重,空腹吃多容易飽脹,躁火上升,加工曬乾的龍眼乾果糖及庶糖含量更高,中藥學上為滋養吃壯劑,對於健忘、心跳不正常、神經衰弱之失眼有益療效。但每次食量不宜過多,才不致於有躁火上升的現象。龍眼亦可製果醬,罐頭及酒等,其果樹的材質堅實,色澤美觀,可作砧板、鎗托、也是傢具及建築上的良好木料。
選果:
龍眼果實形態及成熟早,都因品種而異,其優良品種果形、種子小,水分少、糖分高、肉厚而脆、易與種子剝離,果粒不易脫落,無病蟲害者為佳。
|